皮亞傑(Piaget)的認知發展理論

 

皮亞傑(Jean Paul Piaget1896~1980)致力於研究兒童智力發展,建構出一套人類認知發展的理論,描述新知識獲得的歷程,以及在歷程中所產生的訊息處理策略和表徵方式的改變,對於西方教育的改革有深遠的啟示。

無論是對於心理學或是教育,皮亞傑都是一位具有開創性啟發與重大影響的人物。皮亞傑的思想深受哲學的影響,尤其以康德為主;皮亞傑的理論亦受結構主義的影響。

 

皮亞傑的觀念在教學上的涵義

一、了解兒童的思考(Understanding how children think

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,每階段有其特徵與運思模式,教師應具有智力同理心才能了解兒童,了解兒童之認知歷程,才能有效幫助其學習。單以自己的學習經驗不足以同理學生困惑,多元方式去了解認知歷程,才不會陷入自己教得很順,學生卻吸收不良的窘境。

 

二、介紹新經驗(Introducing new experiences

皮亞傑認為新經驗是學習以及認知發展的開始,但需要個體有能力適應,才具有意義,故教師在介紹新經驗以前應先了解兒童之舊有基模。了解個別差異、熟悉學生程度,更進一步可以參照學生的生活經驗,以上對於學習皆有莫大幫助。

 

三、依認知發展順序訂定教學策略(Sequencing instruction

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,在不同認知發展階段,有不同的教學方式。以最簡單的整數為例,起先必須給予孩童實際物體,幫助建立一至十的概念,接著利用圓圈代表,教到最後則將實物、代表物抽離,直接用數字代表。

四、運用具體的教材(Using concrete materials

教學過程宜提供實際操作之機會,符號與語言之瞭解以直接操弄或內在操弄的機會為基礎,較易使兒童了解抽象觀念。平面、立體圖形或者多次函數,拿出實際物體或利用科技的幫助展示予學生,使之學習更為穩固。

 

五、設定學習速度(Setting the pace of learning

皮亞傑認為發展順序不變,但發展因個人而異,同年齡層其認知發展速率不同,教師可依學生狀況設定學習速度。然而實際上學校教育較難施行,其因並非教師專業判斷能力不足,而是因為班級人數較多。因此,有「專業能力」的個人教師這此方面有絕對性的優勢。

 

六、分析錯誤(Analyzing errors

瞭解學生所犯之錯誤,可從中了解學生之思考邏輯,教師透過分析與解釋,讓學生了解其邏輯思考之謬誤。最混的老師只改最終答案,現實上我們追求最終解答,然而在學習過程中,思考之路的正確性反而遠比答案來的更為重要。

皮亞傑理論對於教育的影響

一、兒童中心教育對課程中心教育

()兒童的心智成長一方面要依靠兒童認知發展水準,另方面要依賴兒童與環境互動的性質,學校必須配合兒童的發展水準,提供可刺激學習之環境。

()學校教育可視為一個刺激兒童發展,而為有用的知識、學習技能和推理技能的環境。

()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設計課程,過早強調課程中心教育(例如,教導學前兒童閱讀和計算),將會逼迫以後會自然出現之心智能力。

()對於學校課程的設置,皮亞傑的理論有著兩點啟示:

1.學校課程教材的難度,必須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的水平

2.在確定某年級的課程難度時,宜先設計實驗,從學生實際的思維過程中,觀察分析單元的編排是否適宜。

二、適當的教學可促進認知發展

成功教學的特點有:

1.有明確界定目標行為予以教學。

2.兒童心智發展已經往目標行為轉變。

3.有社會互動。

三、重視學生學習過程,激發兒童主動學習

皮亞傑對於「學習」的看法,認為真正的知識乃是透過兒童在環境中主動觀察、探索、操弄得來的,而在被動教學法當中,學生則缺少了主動探索、進行建構的歷程,並不是個獲得知識的好方式。即指出學習者(兒童)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主動角色,就皮亞傑的理論而言此一主動性正是獲得知識的關鍵所在。而這樣觀點,開啟了往後「開放式教育」的濫觴。

 

 

 

本文資料主要參考林泓成校長整理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yswe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